首页〈66顺娱乐〉首页

来源:首页「新城注册」测速平台  时间:2024-01-16  点击:
内容摘要:首页〈66顺娱乐〉首页 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度与依赖度极大,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具有天然的受众优势,加之微信公众号创业起点低,商家用户互动较好

  首页〈66顺娱乐〉首页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度与依赖度极大,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具有天然的受众优势,加之微信公众号创业起点低,商家用户互动较好,利用熟人和半熟人社交圈传播的有效度较高等特点,做好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石明翰.基于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实践[J].科教导刊,2015(10):170-171.

  (一)消费者心理变革。经济结构的改变使得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意味着家庭成员用在“食”上的资金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减少,尤其是大学生,将更多的额外资金支出在了“衣”、“用”和“行”上。对服装品牌的需求成为了年轻人最重视的一个方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服装品牌和企业将市场锁定在大学生群体的原因。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森马、美特斯邦威等本土时尚品牌的诞生,到二十一世纪初优衣库、C&A、Zara等国际快时尚品牌进军中国市场,在这二十年间,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不断上升。受攀比心理、享受心理、求异心理和强烈自我观念的驱使,如今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更为大胆。作为社会上较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不仅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实力,并且伴随他们步人社会,实际购买力还会得大幅提高,因此大学生群体不仅当前阶段拥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同时在未来几年还拥有可观的消费潜力。(二)竞争环境激烈。大学生消费群体这块蛋糕虽然十分具有诱惑力,吸引企业争先恐后地投人进来,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能在这场“分蛋糕”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这些企业中,有的掌握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从而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品牌粉丝和拥戴者,有的极力想要在大学生消费群体这一市场中找到一席立足之地,而还有的则是分到一大块蛋糕后野心蓬勃搞起了其它“副业”本来获得的大批拥戴者所剩寥寥无几。这些企业在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市场中是否扮演重要角色的最大区别在于:品牌的广告策划者和形象设计者是否洞悉到了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特殊性,在广告营销和品牌形象的定位上是否符合这个群体的基本诉求与追求。企业若要在大学生市场中获得市场份额那么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行为和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惯、方式和消费趋势,要有前瞻性预见性,迎合这一消费群体的喜好与诉求更好的改变企业本身在广告宣传与品牌形象树立上的不足。本文就将以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特性为立足点,为企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策略。

  为准确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笔者随机在北京某髙校内展开了一个由二十人组成的小型访谈: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0%,本科一到四年级同学占比分别为25%,其中籍贯来自中部、东部、西部分别占比33%。笔者对20位同学的月收人与支出基本状况、服装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等进行了简单的访谈并记录,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一)消费心理高端化,消费能力平民化。经济状况所决定的实际购买力,与攀比、求异等消费心理下形成的强烈购买欲望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是现阶段大学生群体在服装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20位受访者的月生活费基本状况如下:80%的人月生活费在1500元-2500元(含2500元)之间,丨0%受访者月生活费在2600元-3500元(含3500元),5%的人月生活费处于3600元-4500元(含4500元)区间,还有5%的人月生活费超过6000元。其中,有85%的同学表示曾有欲望购买超出自己承担能力的服装,但最终在其他较为平价的品牌之中选择相似款购买。由此观来大学生受网络及广告传播的影响熟知各大奢侈品及超出自己经济支付范围的品牌,但迫于现实经济水平,大学生消费群体普遍形成了消费心理高端化和现实消费平民化的心理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但并不代表他们认为价格越髙的商品品质越好,故多数的大学生在消费中既追求品牌的大方时尚性(这里不单单盲目追求价格的髙低),又强调价格的平民合理。(二)追求个性,超前消费。这对品牌的自我定位有着恰到好处的要求,与此同时能够有自己品牌固有的“性格”便是最能够吸引大学生群体的了。受炫耀心理的影响,在消费上,商品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远大于现实使用满足感,大部分的大学生乐意为了自己心仪的物品攒钱去购买。例如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他们大多数拥有自己的忠实兴趣爱好,如:动漫、电子乐、游戏、健身、旅行、收藏奢侈品等等,并且他们乐于为此支付大笔资金。由此观来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方式大胆叛逆,消费观念突破了传统奉行的保守节俭理念,融人了西方较为风行的y传媒与社会/开放式、超前式消费。在他们眼中没什么是不可能的,一个每月生活费两千的普通大学生也可能拥有一件香奈儿包包。为了自己心仪的物品他们乐于去攒上几个月乃至半年、一年的生活费,妈蚁花呗、分期付款等支付方式也为大学生的超前消费提供了无限可能。在接受访谈的20人中,有19人表示使用过蚂蚁花呗,其中17人表示使用过分期付款。由此可观大学生消费方式的超前性。大学生群体是最追求个性、强调自我的群体,他们大多数认为个性和自我无关经济与现实。这更为企业指明了一条道路:独特性。企业在品牌定位中要让大学生群体感受到个体独特性,使消费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围绕的自我满足感,满足产品本身给予个体的精神诉求。(三)追求潮流冲动消费,明星、网红效应凸显。追求潮流是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基本特征,他们能够很好的掌握时尚的风向标。接受访谈的20位同学之中有17位表示,他们购买了今年流行的复古题材:喇叭裤,背带裤,阔腿裤,紧身衣等等,并且他们表示购买的流行单品有些并不十分适合自己,甚至一部分服装购人之后穿着了一两次就成为了衣橱里的摆件。由此可以得出大学生群体能及时的了解当下的潮流趋势为自己添上一两件“新衣”搞出一个“新造型”,但很多情况下不管一个新潮流是否适合自己也不管是否符合实际需求地进行冲动化、情绪化的购买。近年来韩流十分火热很多女生崇尚韩国女团,无论妆容、穿着还是发型都以女团为标杆,男生则穿起大衣,梳起背头和中分,这样就更像都敏俊或者权志龙了。明星的穿着更会成为时尚的风向标,权志龙在机场的照片一出炉,他脚上的巴黎世家袜子鞋就又引领了一次潮流,某宝上从六七千的到二三百的不论正品还是高仿的销量都十分火爆。

  大学生群体虽然没有固定收人,但大学生追求个性自我的消费心理和大胆的消费行为在刺激着消费需求和购买力,并且大学生处于即将步人社会的阶段之中其购买力将大幅上升。企业若想获得大学生消费群体的青睐必须要有明确的消费群体细分和市场定位。菲利普?科特勒对市场定位的定义是:所谓市场定位就是对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行动。市场定位的实质是使本企业和其他企业严格区分开来,并且通过市场定位使顾客明显地感觉和认知到这种差别,从而在顾客心目中留下特殊的印象。为此,广大企业和品牌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一)提升商品品质,契合品质消费理念。潮流是时刻变化的,青年人的审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然而在诸多的变化因素之中不变的是追求髙品质的心态,一个品牌只有拥有良好的商品质量才有可能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这里我们可以参照优衣库的成功历史:2002年优衣库在中国开出第一间店铺,这比zara、hm等快时尚品牌进人中国市场要提早了四五年但却未抢占先机,因其廉价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设计并不受到中国人的青睐,使之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随后优衣库调整营销策略对商品价格进行调整,使其小幅上升,质童改进定位于中端市场并在08年推出艺术家设计师系列UT提升产品个性化,,同年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并取得成功。纵观优衣库进军中国市场时的挫败和后期的成功我们不难得出:商品品质是一个品牌的核心,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基础。(二)商品经营精准化,满足差异化消费。在服装品类的营销上,消费群体的细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凡客诚品,巔峰时期的凡客诚品T恤29元,帆布鞋69元,全场包邮,青年文摘读者杂志的青年读物上都有凡客诚品的版面广告,公交站牌大街小巷也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会少了凡客诚品的身影。无论从经营商品类目、价格定位还是广告投放的精准性上都选择了贴近大学生消费群体的途径。除此之外,凡客诚品代言人选用韩寒和王珞丹,广告风格青春简约,前期凡客成品的定位就是大学生群体,并准确洞悉了这一群体对服装的精神追求,因此获得了大学生群体如潮水般的拥戴。但后来的凡客诚品不断扩张产品类目以吸引第三方商品,从起初的T恤帆布鞋到后来的锅碗瓢盆银饰手链,这时候,凡客初期对消费群体细分的概念早已不复存在,原先消费者的忠诚度不断地被充斥着第三方商品的凡客网站消磨殆尽,凡客的没落之路也由此开始。可以说凡客诚品的辉煌是值得品牌和企业学习的教科书,凡客诚品的没落也应被所有品牌和企业当作前车之鉴。(三)树立品牌形象,吸引个性消费。品牌形象的塑造犹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产品的形象或个性决定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及前途,每一则广告都应该看成是对品牌形象这种复杂现象的长期投资。品牌形象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尤为重要。例如优衣库,在近两年来的广告代言人选择上比前几年更加地年轻化,选用倪妮和井柏然这对明星情侣做为代言人,倪妮和井柏然二人一直以拥有良好穿衣品味和时尚嗅觉被大众所称赞,优衣库的服装设计虽一贯秉承素朴风格但也因他们的代言给大众心目中的优衣库更增添了一些时尚感。倪妮和井柏然的代言使优衣库的产品形象年轻化更具活力,正因如此也吸引了大批的粉丝的青睐。在代言人的选用上,优衣库做到了将代言人的精神内涵注人到产品之中,使其产品拥有了人物的精神特质,使品牌形象更具吸引力。(四)利用新媒体网络,多渠道接触目标受众。自15世纪发展至今,广告的载体经历了纸媒、电视媒体到如今的新媒体网络的变化,然而一切都还在继续演变—切都只是过程,重要的是把握变化顺应过程。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来说,智能机的普及冲淡了电视广播对他们的娱乐性,手机和电脑网络成为了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所需,网络营销也就成为了必要之选。例如在网络社交平台投放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高频次广告,注重互动性以吸引大学生消费者群体去关注。以新浪微博客户端为研究对象,在微博上HM、zara、forerer21三个品牌的官方微博粉丝拥有fi分别为89万、24万和7万,对比优衣库其粉丝拥有量为1065万。前三者的微博内容近乎相同,推荐本品牌款式、附带网络旗舰店购买链接和宣传品牌代言人等,而优衣库在此基础之上增加的新内容是“转发抽奖活动”,在11月21日的转发抽奖活动中得到了接近6200的转发fi和近6000的留言量,这种转发抽奖活动增加了受众互动性,不仅可以推广本品牌产品而且可以在过程中提髙品牌的美誉度,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之?(五)诠释品牌理念,诱发精神消费。当产品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后,产品的广告要根据大学生消费群体的购买动机,编制出情感丰富、情节性强的故事来表达产品中蕴含的人性化因素,要通过广告内容向大学生群体传达一种理念、信仰或精神状态等,以求共鸣。如耐克曾选用C罗年少时的照片构思的一则平面广告,其广告主语为“信念创造非凡”,广告简介则是简短的概括了其想要传达的理念“没人相信一个马德拉小男孩能成就非凡,除了他自己。”画面中,年少的C罗面庞靑涩地站在篮网之内,背景是足球运动场。图片本身并无十分特别之处但却被耐克冠以了“相信自己,造就非凡”的理念,使热情澎湃的大学生群体更能通过其理念而寻找共鸣。

  [1】任泉竹:《论大学生消贽心理对其服装消费行为的影响》,(旅游纵览月刊>2013年第6期

  [2】贾勇锋:《大学生自我概念和服装消费行为探究》,《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10期

  [3J翁淑珍:《大学生网络服装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东华大学2014年学位论文

  [4】李荣惠、高政:《解析90后群体消费心理与广告营销对策》,《俪人:教师》2015年第5期

  (一)报社纷纷转型微营销,与媒介融合发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报社传统的营销已然无法满足分众化了的受众需求,媒介的融合是报社营销战略转型的机遇[1]。根据2018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的报告显示,被调查的主流报社纷纷以网站、微博、微信、入驻聚合客户端、媒体自有APP等传播具体形态对报纸新闻进行传播,与媒介进行着高度的融合。融合新媒体、转向微营销是各大报社对传统的营销途径的拓展,也是对新闻信息反馈环节的补充。媒介融合性发展使报社的核心内容得到聚合,既为受众提供了信息反馈渠道,报社又在第一时间知道受众的真实反映,做出有效的调整、完善措施,提高办报的效率。(二)报社聚焦两微平台,促进信息传播。随着微博、微信逐渐融进中国用户的日常生活,报社将信息传播渠道聚焦在两微平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报社的微博开通率在93.3%,报社微博账号粉丝平均数在411万,中位数为124万;我国报社微信开通率为98.2%,2018年报社微信公众号总阅读量过亿,平均阅读均值在6900次,中位数为1704。微博、微信是目前用户接受新闻资讯最广泛使用的平台[2]。报社为了使受众获取到更大的自主选择权,纷纷利用微博、微信,开设官方账号以及公众号,极大程度上促进报社信息的快速传播。(三)报社微博阅读量差距悬殊,出现“马太效应”数据统计发现,微营销效果也受报社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具有权威的中央级的报社能够有较高的话语权,能够获得赢得受众的大量阅读与转发。根据人民网研究院对2018年不同级别报纸微博阅读量的统计调查中央级别的微博平均阅读均值达到19.2万,相比较而言,市级报社的影响力度相对较小,2018年市级报纸微博平均阅读量在3.8万。报纸等级的高低导致微博阅读量差距产生较大的悬殊,出现“马太效应”。所谓的“马太效应”就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或趋势[3]。市级的官方微博的影响力明显落后于高级别报社的影响力,而且影响力高的主流报社吸引粉丝能力越强,缺乏影响力的市级报社吸引粉丝能力也较弱,从而出现“马太效应”。

  (一)公众号内容吸引力不足,缺乏热点话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信息头条数量少,缺乏热门的资讯。扬子晚报自从开设微信公众号以来,头条量一直处于较低状态,相对应的阅读量以及点赞量也会很低。扬子晚报的资讯内容表达过于平铺直叙,缺少吸引力,造成2908万+的头条数量仅有34万+的点赞惨状。二是话题制造上的热度不高。受众的阅读习惯不会消灭,对新闻资讯的需求一直存在,仅是获取信息的方式由线下转移至线上;目前报社在话题制造上的热度不高,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以及参与度,导致受众对报社资讯依赖度低。(二)报社微平台互动不足,活跃度低。截至2019年3月底扬子晚报的微博拥有1738万粉丝,与官微互动的人数有8247,官微在与受众的互动上存在不足。由于受众对扬子晚报的官方微博的认知仍然停留在“非人”层面,加上报社与粉丝互动少之又少,更加使得受众认为扬子晚报官微是组织化的,无法拉近受众与报社之间的距离,造成光有粉丝,但受众的活跃度处于较低状态。调查发现,扬子晚报的发博数量多,是目前日推文量较大的报社之一,但互动比例略低,粉丝活跃度不高的现象问题较为突出。(三)平台运营管理不成熟,缺乏营销技巧。扬子晚报在对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塑造品牌的重要性,在营销上大力宣传服务与报社自身,从而忽视受众对无价值讯息的排斥性以及营销技巧。将扬子晚报与人民日报的公众号的推文进做对比分析,从标题的设置上看,人民日报会为受众细分好推文,做出提醒、健康、荐读,而扬子晚报缺乏设置,导读性差;从内容排版上看,每篇微信推文人民日报排版上都是“一主三副”,而扬子晚报在排版上不固定,这会导致受众无法快速寻找到需要的讯息,造成受众满意度不高。报社在平台运行管理上处于发展阶段,缺乏一定的微营销技巧,会导致受众被同行业较为权威的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多家报社分流。报社对微营销技巧的把握的缺失以及对受众没有较为全面的分析,让受众误认为平台运营人员就是一个每天不断发推文的机器,缺乏一定的技巧性。

  (一)打造内容+平台,设置热点话题。内容的持续输出是扬子晚报保持账号活跃的重要保障。报社可以通过加强素材库的积累,热点话题的设置,本土化的新闻传递,信息内容坚持原创,并与微平台中的受众建立实时互动。受众的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是对内容的个性化需求、对平台技术的要求,高格局、有态度的内容才能够不断吸引群体的眼球,扬子晚报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平台流量进行分析,来实现受众智能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在媒体平台和视频平台里进行精准营销,提升报社的传播效果、扬子晚报致力于打造内容与平台互动这一模式,就能够实现以内容、平台、技术作为输出,以受众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作为辅助,这样能够极大促进报社讯息的传播效果,提升地方报社的地位以及影响力。(二)调动受众活跃度、参与度、积极性。扬子晚报想要提升受众的活跃程度、参与度以及积极性。首先,要与受众成为朋友。社交关系不仅仅存在于社交平台,新闻资讯平台也可以拥有或建立社交关系。例如,报社经营运作团队借助受众的QQ、微信等社交软件,帮助受众找到对同一资讯感兴趣,有共同话题的人,受众可以与好友分享自己的观点,一起互相讨论。注入了社交关系这一元素,能够让受众在平台里找到知音,不再是单方面的接受讯息,这样能够增加用户粘度,让用户活跃在微平台里。其次,报社可以组建激励活动,针对提出有新颖的观点的受众进行小礼品的赠送,抽取“小锦鲤”吸引受众眼球,为报社微平台吸引更多的受众,进一步提升报社的存在感。这些交互式、有效的沟通能够更好地去调动受众积极的参与度,培养受众的忠诚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传播循环。(三)完善报社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模式。报社运用数字化系统加以完善并提升报社的新媒体运营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利用好新媒体时代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扬子晚报需要对受众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受众管理这三大板块实施有效控制,全面提升对平台全面化以及受众精细化的管理。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够促进扬子晚报内部经营管理信息的及时有效和大数据资源之间的共享,进而以提高报社运营决策水平以及平台信息的高效运转。在运营管理上不能一味地复制、模仿其他报社运营模式,需要学习、借鉴其他报社运营管理带来的有力因素并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在推文的排版以及标题的设置上可以结合报社受众的特点加以规划和区分,做到精准化的推荐与引读。利用新技术的融合,对报社未来发展做出正确的分析,从而调整目前报社存在的发展问题,促进报社创造出平台运营管理上的新思维。

  在新媒体时代下,报社借助微平台的营销既为报社融合新媒体提供了载体,又有效地缩短报社与受众间的距离。虽然现阶段报社面临受众的活跃度不高、营销缺乏技巧等困难与挑战,但随着报社精细化管理的能力的不断加强、内容的创新以及与受众积极互动,报社未来的发展能够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1]郜书锴.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D].浙江大学,2010.

  [2]贲炜.基于微博、微信平台的图书营销研究[D].南京大学,2014.

  [3]刘行芳.马太效应、信息鸿沟与我国媒体的现实责任[A].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7:12.

  [4]谢俊贵.传统媒介传播效果衰减成因探析——基于信息社会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4):83-86.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基于5G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诸多影响,因此,立足于经济学视角详细分析我国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以此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而提供支撑。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其中网红经济是数字经济的一种类型。根据调查,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其主要是以网络为主。按照数字经济的变现方式,数字经济可以分为:一是线上数字经济,其主要是通过线上交易完成商品流通;二是线下经济,其主要是利用网红效应实施的系列经济活动。

  发展数字经济具有较高的优势:首先,数字经济是带动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推动产业结构性转型升级成为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数字经济成为巩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成效明显,通过组织系列扶贫活动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有效带动4万多个贫困户增加收入。积极推广“名校+”“名师+”远程教育帮扶模式和“互联网+健康扶贫”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促进优质服务资源下沉,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推进网络扶贫与数字乡村发展有机衔接,积极实施数字乡村发展“六大行动”,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河南省大荔、柞水、佛坪和杨凌4县区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

  任何经济发展模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调查,数字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技术快速革新导致部分人群摩擦性失业。技术带动产业升级,数字经济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而发展,技术的进步创造一些新的岗位,同时数字化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可能导致大面积“技术性失业”,对就业市场、民众生活与广大社会造成的影响是痛苦的。数字经济对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不具有数字素养的人将面临失业和边缘化危险。二是线上平台强势压低线下实体收入。线上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模式。线上经济的便捷性塑造了一批具有极高粘性的消费者,加之没有店租等实体成本的负担,线上平台相较于线下从业者往往有更强的竞争力。在线上平台的竞争压力下,大量线下实体从业者被迫降低利润目标,甚至面临破产。三是巨头垄断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数据是一种边际成本递减的生产资料,数据一旦形成规模就具有天然的扩张性,不受规制的扩张必将走向垄断,垄断的后果是行业资源集中与行业内部分化加剧。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行业资源高度集中,互联网巨头与小微企业差距悬殊,并且差距还在渐渐扩大。

  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根据调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例如,2016-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呈现增长态势,从623亿元增长至3419亿元,增长了2796亿元,如图1所示。其中,直播带货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尤其是2020年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直播带货成为拉动国民消费的重要方式。2020年直播电商占GDP比重达27.8%,年增速高达227.7%。图12016-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市场规模情况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通过深入分析,我国数字经济之所以取得巨大成效,主要决定因素有以下方面。

  我国进入数字化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基于5G技术的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稳定的发展动力。5G技术能够为网络直播提供稳定的信号,为直播带货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例如,基于5G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平台形式更加丰富,为市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的观看平台,有效地刺激了粉丝的消费欲望。尤其是2020年肺炎疫情发生后,基于“居家隔离”政策的实施,网络购物成为满足人们消费的重要方式,提高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进而扩大了数字经济的粉丝量。据统计,2020年我国移动用户占比达互联网用户数量整体的99%,手机流量时代全面来临。可以说庞大的网络群体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大力的潜在客户。网红利用营销手段,猎取消费者心理,通过高粘度、高互动的方式拉近与粉丝的距离,并且通过精准的营销手段引导粉丝消费,形成价值回报。

  基于“双创”战略的实施,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国内消费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政策,例如,总书记在全国经济发展会议中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是民营经济、“双创”战略实施的具体体现。为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层面、地方省市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如表1所示。陕西省加强数字领域标准制定,探索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地方立法,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围绕“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2条路线,打造“一带一路”数字经济核心区。目前陕西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12位,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西安,助力陕西加速步入“数字时代”。

  我国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主要目标。2020年我国实现绝对全面脱贫攻坚战役的胜利,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个性化消费成为当前90后、00后消费的主要方式。相比80后消费群体而言,新一代消费群体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与创意性。所以数字经济的发展迎合了当下消费主体的个性化消费理念:一是基于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线支付方式的转变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契机。例如,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由于支付方式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因此一定程度会刺激消费者消费欲望,产生诸多“不必要消费”。二是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懒惰性”催生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实现了居家消费的方式,大大节省了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时间。

  数字经济发展依赖于完善的基础配套体系。一是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根据调查,目前我国物流产业体系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物流产业技术不断创新。冷供应链物流技术不断发展,有效地保护了新鲜食品的质量。例如,根据调查,基于冷供应链技术的发展,生鲜农副产品的网络销售额不断扩大。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成为国家政策,道路、网络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上述产业的支持。二是网络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在5G通讯方面,截至2020年5月底,陕西5G基站已累计开通7621个,力争打造中西部地区5G网络建设先行区,为后续5G产业发展与应用奠定基础。

  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本文利用效用工具分析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

  经济模式存在的本质就是促进经济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消费满意感。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模式,是数字化经济发展的产物。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是数字经济带动了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改变传统的粗放型、高能源消耗型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导地方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陕西省是全国有名的网红城市,通过互联网传播有效带动了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数字经济催生了诸多新职业,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经济有效带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通过助农直播带货可以将诸多农副产品推广到全国,以此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价值,形成品牌效应。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有效地丰富了就业岗位,拓宽了就业渠道。以网络直播为例,网红直播带货不仅需要大量的后台客服岗位,而且还需要大量的物流配送人员,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

  数字经济不仅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线上购物模式的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一是数字经济模式下的营销方式实现了全员营销模式,营销人员面对的是所有的受众,需要了解消费者在态度与行为上的改变,因此迫使电商企业要从过去的营销局部视角升华为用户、文化、生意、经济、民生的大局观。二是细化市场。市场细分和目标定位都是确定品牌营销策略的关键要素。在数字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互通互联性不断提高。因此,企业通过大数据洞察了解目标用户,以精品内容与品牌用户创造共鸣,以优质产品和资源矩阵搭建更贴近用户的营销场景,全面助力品牌实现营销突围。

  文化效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发展背后是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陕西是网红城市,例如,基于数字经济的发展,西安加入GDP万亿俱乐部,2020年西安市GDP增速5.2%,总量10020亿元左右。根据调查,当前我国网红更多采取的MCN批量生产的模式,导致缺乏内涵文化。而依托区域独特文化可以有效带动经济的发展。例如,陕西老乔是一名美食博主,在抖音上的粉丝为1200万,其认为自己走红的原因归功于陕西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可见,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宣传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弘扬了当地传统文化。另外,数字经济变现速度快,网红一夜成名现象助长了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加剧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传播,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产生冲击。

  总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时代变迁和市场变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心态与社会价值的变化,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发挥了其经济学的本质,促进了“双创”发展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是同时数字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其归根结底是缺乏正确引导和有力监管以及其自身缺陷的产物,我国应积极消除数字经济的负面影响,通过政府完善数字经济相关管理制度、数字经济主体自觉维护数字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公众共同监督等方式引导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以放大数字经济对经济的积极贡献,规避克服其负面影响,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1】陆婧怡,杨秀丽.网红经济的经济学效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3):59-61.

  【2】韩雪.我国“网红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08):15-17.

  【4】吴晓辉.浅谈疫情之下的“宅文化”传播[J].新闻传播,2020(07):16-17.

  【5】姜佳奇.数字经济下直播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9.

  茵曼是广州市汇美服装有限公司旗下的女装品牌,由方建华先生于2008年创立。茵曼依靠电商平台起步,现已打造成线上线下全渠道新零售模式。茵曼是中国成长最快、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服饰零售品牌之一,也是中国棉麻女装领军品牌。

  茵曼以“棉麻艺术家”为定位。其中包涵两层含义:第一,在面料选择上,茵曼选用棉和麻,具有舒适、健康、自然、优质的特征;第二,在服装设计上,茵曼签约知名设计师,采用原创设计,以“素雅而简洁,个性而不张扬”的时尚文艺风格为特色。茵曼提出了“慢生活”的品牌主张。它推崇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健康舒适生活,追求天人合一的衣着境界。它秉承远离都市喧哗、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让生活,慢下来。遵循自然、浪漫心灵,拥抱简单的幸福,畅享自由的慢生活节奏。茵,是恋恋不忘的绿草如茵;曼,是江南水乡的曼妙身影。茵曼来自原生态之美,牵引着身与心的时尚节奏。清晰的品牌定位使得茵曼用户标签鲜明:“七零八零”、女青年、城市白领、追求时尚、富有品味、知性文艺、洒脱随性、城镇小资、亲近自然、SOHO一族、休闲、优质等。

  茵曼品牌自诞生便以“棉麻生活艺术家”为定位,十几年来,茵曼设计理念和思路不断升级迭代,品牌定位进一步强化。3.1.1注重研发每年,茵曼在产品设计研发、面料和工艺提升方面都会投入巨额资金,认为产品创新是品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茵曼为了给品牌企划与产品设计融入全新的元素,研发团队每年都会前往不同国家采风。茵曼为了能够更好地改进产品设计以满足顾客,建立了方便与消费者沟通的社交渠道。2020年11月,汇美集团与数字化服务平台Style3D达成合作,进行3D研发、在线协同及数字资产应用,为原创设计安上“助推器”。3.1.2以“舒适、健康、自然”为设计理念十余年来,茵曼专注研究棉麻制品,它蓬松舒适、自然健康。“棉麻”已被写入茵曼的DNA,茵曼被形象地称为“面料体验馆”。茵曼自建了实验室,主要研究面料的质量提升。为确保每一件衣服的高质量和高舒适度,茵曼把检验交给第三方去做,这样会更加严格,更加客观。茵曼开发出来的每一款新衣服,都要先由公司内部人员试穿,来保证衣服的质感和舒适度能够达到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在款式上,茵曼简约休闲宽松舒适。3.1.3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设计茵曼品牌的服装设计元素常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江南水乡、国画、水墨、旗袍等中国文艺古风元素融入其中。茵曼十分重视原创,每一款设计都会公布著作权的详细信息。如2019年长征出发85周年,茵曼以其独有的设计致敬“新长征”,传承长征文化和精神,打造“国潮”热点。

  3.2.1品牌形象设计独特茵曼品牌形象代言人“棉麻姑娘”令人过目难忘,她绑着麻花辫,画着暖调妆容,展示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姿态。同时文案以及界面设计上也文艺味道浓厚,让茵曼这个品牌的辨识度非常高。3.2.2品牌传播有效茵曼品牌形象传播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和互补。线上传播通常包括用户界面、广告推送界面、微博营销号、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社群、淘宝直播间等。线下渠道主要包括实体店展示空间设计、产品陈列设计、POP广告、体验营销等。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服装的细节、特色、穿着效果以及美好寓意。尤其茵曼的粉丝公众号和“茵曼+门店”APP,阅读量高,活跃度强,平时会经常做粉丝线下体验活动,形成了闭环的高参与度互动。茵曼的品牌传播是全方位的,拍摄了《幸福方程式》《麻花辫》《爱,因慢而生》等微电影和《筑梦之屿》宣传片,创办了《石茵》月刊,加盟了《女神的新衣》真人秀节目,发起了“聚爱心”“彩绘环保袋”“衣起重生·旧衣回收”“LoveLife”“蝴蝶义卖”等公益活动。以上所有凸显了文艺感,强化了品牌定位,扩大了其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

  3.3.1电商起步2008年茵曼依靠电商平台起步,具有强大的互联网基因,主要通过淘宝、京东商城、当当网、唯品会等网络销售平台进行销售。短短几年,茵曼多次成为淘品牌年度女装销量冠军。3.3.2线下延伸茵曼向线年,淘宝商场改名为“天猫”,大批传统线下品牌向线上强势延伸,逐渐占据了线上市场的半壁江山,曾经线上称王的茵曼等淘品牌遭遇不断蚕食;第二,网络零售的巨大冲击,带来了实体店租金费用不断下降;第三,服装是非标品,是需要体验的,线下实体店能够给消费者提供良好体验感和信任感。于是2015年茵曼开启“千城万店”线“电商+店铺+社群”全渠道的整合升级茵曼线下实体店非常注重顾客体验感。茵曼旨在打造慢生活圈,在线上线下营造一个“慢生活空间”。茵曼实体店中的商品是没有价格标签的,只有二维码,消费者只有通过扫码才能获知价格。茵曼采取“线上线下同价”的营销策略,消费者不用担心价格虚高的问题,也避免门店沦为试衣间的尴尬。顾客挑选完自己喜欢的衣服之后,可以现场取货,也可通过在线下单、现金支付或手机端支付,回到家中等待茵曼快递配送。茵曼注重社群营销传播。2020年春节,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完全打乱了春节购物潮的节奏,人们闭门不出,商场也暂停营业。茵曼临危不乱,反应迅速,果断调整策略,提出以社群销售为主、实体店为辅的临时销售策略。每天早上9点半到晚上8点,全国600多家门店的店主都会组织员工在朋友圈、微信群推出特定的商品,每半小时一次,引导顾客前往小程序下单。依靠多渠道联动,茵曼奇迹般地完成了日常140%的销量,验证了“电商+店铺+社群”的全渠道营销能力。3.4注重“顾客购物体验”建设产品营销的高级阶段是“卖产品之上的东西”,如品味、尊贵、时尚、个性、优雅健康的生活状态等,所有这些都需要落脚到顾客良好的购物体验上,而良好的购物体验又能够提升商品和品牌价值。茵曼购物体验的提升主要集中在线下体验店和体验活动两个方面。3.4.1打造定位鲜明的线下体验店茵曼体验店注重“家”的感觉,分成客厅、餐厅、卧室三大起居空间,营造不同的家庭生活场景。素雅的橡木家具配上精美的白瓷餐具,简约的布艺沙发、窗帘、花艺产品……都由“茵曼+”出品。所有物件都保留着自然的原始气息,文艺的木质衣橱内挂着茵曼的服饰。茵曼专门聘请了高级茶艺师,研发了一系列适合女性顾客的应季天然花草茶。顾客可以一边挑选喜欢的衣服,一边喝着店员冲泡的清新花果茶。茵曼为消费者打造全方位的生活空间,营造一种线体验活动不断推陈出新茵曼的体验活动丰富多样,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举办了“百万寻TA”原创设计师大赛、“快活·漫活”微电影大赛、“茵悦节”手机K歌大赛、“辫织幸福”麻花辫大赛、“滴,美人卡”选美大赛、“释放天性”儿童创意绘画大赛、“衣起重生”环保设计大赛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积极与粉丝们互动交流,鼓励消费者参与产品设计过程,提高客户对品牌的感知度,增强客户黏性。

  茵曼前期长期盘踞于线上,积累了丰富的线上运营经验,完成了创业期的原始积累,互联网思维根深蒂固。然而,线上线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形态,茵曼从线上走向线下,意味着脱离互联网独立生存。相比线上,线下的商业体系更为错综复杂。线上和线下商品逻辑不同,线上产品讲究爆款,突出单品,而线下讲究企划,突出系列。线下消费更注重整体搭配和系列化,所以茵曼必须转变产品设计思路。线下生态根深蒂固,茵曼则是从零开始。刚开始,一些高端商圈进入门槛非常高,茵曼又不想委身于中低档商圈,这一度成为茵曼线下推广的瓶颈。茵曼缺乏线下运营经验,往往只是忙于解决不断出现的具体问题,对线下市场开发和运营缺乏系统性建设。

  2015年,茵曼提出“千城万店”计划,计划5年内到2020年在全国1000个城市中开设10000家线多家,和原计划相去甚远。一方面,茵曼战略规划存在盲目性,类比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的服饰品牌太平鸟,到目前也才拥有4000多家门店,所以茵曼门店扩张的目标存在问题。另一方面,茵曼缺乏切实可操作的实施计划,茵曼应当首先作好市场调研,把握连锁店经营要领,做好一个典型的模范门店,待运营相对成熟后再进行复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原有的线上优势,把线上线下打通,将线上的流量引流到线下,同时将线下流量导流到线上,实现线上线下流量共享。

  【2】卢雅,陈利萍.网络原创女装品牌的审美营销策略研究———以茵曼(INMAN)为例[J].纺织报告,2020,39(08):33-35.

  我国共有1万余家期刊,其中科技期刊占了半壁江山,行业期刊又占了其中的约70%。行业期刊作为我国期刊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沟通行业信息、指导行业工作、推广行业产品和技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行业期刊大部分创刊于70、80年代改革开放前后,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行业。行业期刊的主办、主管单位往往是该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学会)、相关科研院所等,行业期刊大都立足垂直行业,以行业内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市场策划营销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在推动行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行业期刊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强大的行业背景资源,以及对行业话题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专业的内容是行业期刊不可替代的传播价值,因此,坚持专业属性,加强核心内容的打造,致力于为行业提供更全面、更有深度的信息参考,一直是行业期刊追求的目标。传统行业期刊的收入来源靠发行、广告、活动“三驾马车”。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更为灵活、引流更快,受众对传统期刊“文字+图片”的“硬广”宣传推广方式接受度越来越差,导致行业期刊广告和发行收入不可逆转地逐年下滑。曾经做得风生水起的行业活动由于受行业景气度下降和企业减负等相关政策的影响,也早已风光不再。尤其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所有行业期刊的线下活动几乎清零。行业期刊的发展和所在行业息息相关,行业强则期刊强。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整体放缓,部分行业陷入深度调整,行业期刊也结束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加上新传播渠道日益盛行,行业期刊内外交困、腹背受敌。

  2014年8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行业期刊的专业性,使其在面对数字化浪潮冲击的时候,具有比大众报刊多一道的“护城河”,在大众纸媒频现倒闭潮时,行业期刊则相对稳定,这给行业期刊的新媒体转型留出了观察、借鉴和试错的时间。

  全文数据库是行业期刊刊网融合最初的模式,全文数据库主要是指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这三大数据库基本上将所有行业期刊尽收囊中。全文数据库强大的搜索功能,使用户在海量文章中通过关键词能迅速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为信息查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文数据库通过与传统期刊签订授权协议,以极低廉的价格获得期刊的内容使用权,由于利益分配更多地偏向渠道平台,全文数据库获利丰厚,提供内容的普通期刊收益则有限。全文数据库将整本期刊的内容按文章每篇拆开收取下载费,或把不同刊物同领域的论文重新组合成专题数据库,此举对期刊品牌和发行形成直接的冲击。总的说来,期刊和全文数据库的合作基本上是数据库引流,期刊作嫁。

  由行业期刊创建的行业垂直网站,是业内外人士了解行业最新信息的重要窗口。行业期刊网站主要行业信息、刊物动态,对行业重大事项进行网上公示等。有的期刊网站实现了网上投稿、在线审稿等功能,如《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的网站;有的在网站上行业期刊的电子版,供付费或免费下载;有的行业期刊建立的网站发展成为行业垂直门户网站,利用在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如《家庭医生》杂志网站注册成立公司,组建了独立的运营部门,专门提供健康咨询、就诊服务等。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头条号等大众平台的应用延伸了行业期刊的受众范围。微博碎片化、交互性强的特点,适合行业类科技期刊论文的“微出版”,以此来增加用户黏性,扩大论文和期刊的影响力。在所有的新媒体形式中,微信公众号最契合行业期刊的特点,因此也是行业期刊媒体融合最广泛的一种形式。微信公众号依托的微信社交平台,具有“圈子传播”的强链接特点,是传播行业信息的绝佳载体。我国行业期刊大部分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具有的视频、音频、动图等富媒体功能,弥补了传统期刊传播形式单一、传播效果不明显的缺点。有的行业期刊还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嵌入采编系统,方便读者移动投稿和专家、编辑移动审稿、编稿,因此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的那段时期,除了印刷环节外,期刊编辑出版主要环节基本没受影响。取代繁琐的现场咨询、办理流程,为行业提供迅捷及时的服务是微信公众号的强项,如《质量与认证》杂志开通的微信公众号,以行业监管部门、检测认证机构从业人员,企业质量管理人员为服务对象,最新的质量认证信息,推荐品牌合作计划和行业展会等,实用性很强,目前已经拥有粉丝34万,是检测认证领域影响力最广泛的微信公众号。科技类的行业期刊大都专业性比较强,刊载的专业论文离大众距离远,微信公众号成为其普及行业专业知识,延伸读者群,扩大期刊受众面很好的方式,例如《中国中药杂志》的微信公众号将中医知识和时令相结合采编稿件,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传播性,吸引了一大批非医学专业的粉丝关注。行业期刊微信公众号还能开设微店、网店,不仅可以创造效益,还有利于扩大期刊的品牌知名度。如《航空知识》杂志的微信公众号网店最近三年每年的营业额增长均在50%以上,依托微信公众号开发的航空文创产品收益也逐年增加。通过顶流量、大众化的第三方媒体平台能迅速拓展行业期刊内容的传播范围,如《中国国家地理》和《航空知识》,期刊内容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三个平台同步分发,使这两本期刊的月总阅读量分别达到9000万和1000万,远远超过了纸刊的发行量。当然,对于行业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不能把获得巨大的粉丝数量当作最主要的目标,要坚持以优质的内容服务专业受众,持续提升期刊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随着5G商用时代的开启,短视频和直播成为当下最炙热的新媒体形式。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四大平台就占据了74%的市场份额。视频节目直观生动,在信息裂变的多媒体时代,受众从读文字转向读图、听书、看视频,视频语言取代文字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2020年,线上会议、直播活动被广泛应用,一些行业期刊利用腾讯会议、斗鱼等技术平台,把线下会议的内容、流程等复制到网上,大大地缩减了线下举办行业会议的成本,同时,参会的嘉宾和观众还能实时进行交流互动,使得线上活动的传播效果完全不逊于线下。行业期刊举办的网上展会,通过三维全景技术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还可以和其他参展人实时交流。行业期刊依托多年来积累的专家、客户、作者资源举办行业培训、政策解读、品牌宣传等视频直播,为行业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反哺期刊主营业务,强化了期刊的品牌形象。如《金属加工》杂志的直播频道目前已经形成了热点推荐、金粉讲堂、会展直播和企业直播四个栏目,仅金粉讲堂平均每期的观看量就达到9000余次。通过编辑精心策划,学者、用户参与,生产出一批实用、权威、高人气的视频内容产品。

  媒体融合不能仅仅止步于技术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更为重要。行业期刊在管理上高度依附主管、主办单位,组织管理架构陈旧,缺乏活力和创新能动性。随着管理政策的改变,大部分行业期刊失去了主管行政单位的庇佑,从事业单位体制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在经济上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管理创新首先行业期刊要大力加强新媒体建设系统工程的顶层设计和规划,要有对行业的前瞻眼光和运用新媒体的技术敏感,其次要构建符合新媒体业务的组织架构和新型的采编流程,以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

  行业期刊的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合并、嫁接,而应该是一次系统性的自我革命。媒体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新媒体技术和内容的融合、产业链和管理方式的融合、媒体思维与经营运作的融合。行业期刊大都创刊时间较长,管理体制僵化以及长期以来受“媒介中心论”的影响,在媒体融合中很容易陷入合而不融、貌合神离的误区。全媒体时代,行业期刊的媒体融合应该是全面的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融为一体。首先是内容的产品化融合,行业期刊的融合是以内容为基础,平台为衍生,技术为手段。在新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期刊的内容要素单元被重新组合,成为新媒体渠道进行服务产品设计和更新迭代的基础,从而实现期刊价值链的再造。如《棉纺织技术》推出的一系列新媒体服务产品,“梭子讲堂”(在线教育类)、“梭子电台”(音频类)、“纺织帮”(网络互动)等,将传统期刊中的作者、编者转化为新媒体平台上的主播,成为新媒体产品的创作者、体验者和价值受益者。

  媒体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新媒体需要的人才要熟谙融媒时代传播生态,具有互联网思维,具备网络技术、软件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等多方面的技能,涉及传播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素养,集知识型、技术型、创造型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现在许多行业期刊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的编辑由传统编辑兼任,没有系统的运营规划,也缺乏新媒体相关知识技能,而媒体融合需要的是专业的内容和技术团队做支撑。近年来,随着行业期刊经济效益下滑,从业人员工资也从相对较高的收入降到社会平均水平,加剧了人才流失和人员老化;自媒体的崛起,使专业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大大降低,骨干人员纷纷离职,投奔纯商业性质的新兴媒体公司;新媒体急需顶尖的信息技术人才主要流向了金融行业和人工智能行业。因此,传统期刊现有的人才结构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必须开创更加灵活公平的人才激励机制、考评机制、晋升机制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否则前景堪忧。

  行业期刊媒体融合需要具备深刻的互联网思维和对媒体生态的深刻认知,同时要厘清行业期刊的核心价值所在,接轨新媒体的技术应用,思考未来、布局当下。

  知识付费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内容盈利模式,知识付费顺应了互联网时代支付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具有广阔的前景。通过知识付费,行业期刊围绕用户需求,以多元化、专业化的传播手段,从知识生产者转变为知识服务提供商。行业期刊作为行业知识的宝库,有着丰富、权威的信息来源。基于行业期刊在知识挖掘方面的巨大潜力,以及新媒体技术的推动,知识付费是未来几年行业期刊转型发展重要的方向。作为传播行业知识、提供行业服务的行业期刊,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优质的内容资源,行业期刊不仅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专业用户提供行业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能在此基础上,开辟运用领域的衍生产品。行业期刊要善于采用用户思维,一切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差异化定位,提供满足分层用户刚需的知识产品,最终实现期刊价值产业链的延伸,为行业搭建一个服务行业产品技术研发、提供决策参考的专家智库型知识服务平台。

  与大众媒介不同,行业期刊主要深耕某一专业领域,关注该行业的发展和聚焦业内人士的信息服务需求。互联网传播时代,内容生产的价值大幅贬值,各项传播效果指标成为市场估值的宠儿,但和行业知识相关的专业化的内容不是普通大众能掌握的。行业期刊要坚持立足行业,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提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内容资源。

  “长尾理论”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长尾理论指出:只要产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新媒体平台为“长尾”小众提供了传播渠道。新媒体时代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都在向平台化方向发展,全媒体平台中的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是垂直或者平行的发展关系,它们协同合作、相互引流,将传播效果最大化。在搭建全媒体平台的过程中内容的生产端要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传播端形成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直播等多平台的内容分发,形成传播合力。要构建多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实现传播模式的重构。随着移动互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以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为特点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刊、网、微、端、视”联动的全媒体内容产业链将成为行业期刊的标配,销售量、访问量、阅读量、点赞数构成了期刊的受众总数。

  近几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主义思潮不断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飞速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各种便捷的消费和支付的手机应用的出现,更是使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变得更加迅速与广泛,身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必定也会受到影响。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尚未建立一个独立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抵御消费主义思潮的能力和社会环境影响的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形成不良的消费观。消费主义思潮已经开始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收集探求消费主义思潮对高职院校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方法,为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

  为调查消费主义思潮对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影响,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了972份调查问卷,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大三学生要进行校外的顶岗实习,因此大三学生不在随机调查的范围内,其中大一的有效调查问卷511份,占总数的52.57%,大二的有效调查问卷461份,占总数的47.43%。现根据两个年级学生的调查问卷调研数据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一)消费水平。根据调查问卷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来自农村、县城和城市的比例分别为78.91%、10.49%和10.6%,整体家庭月收入较低,在1000以下的占16.67%,1000~3000的占41.77%,3000~5000的占26.23%,5000以上的占15.33%。将在校期间平均月消费分为低于1000、1000~1500和1500以上三个档次,所占比例分别为19.16%、34.05%和6.79%。由此看出,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家庭收入相对较低,整体消费适度,只有极少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消费过高。(二)消费结构。通过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在基本饮食、购置生活用品、形象方面、学习方面、消费娱乐等几个方面,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结构。基本饮食方面,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占36.73%,消费在500~800之间的占43.83%,消费在800元以上的占19.55%;购置生活用品方面,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41.46%,在100~200之间的占42.59%,在200元以上占15.94%;形象方面包括化妆品及衣物方面的花费,每个月形象消费在0~200区间占71.91%,在200~500元区间占20.88%,在500~800元之间占4.22%,在800~1000元之间占1.34%,在1000元以上占1.65%;学习方面,每个月学习消费在0~200元之间占95.88%,在200以上的占4.12%;消费娱乐方面,200元以下占62.65%,在200~500元区间占34.88%,在500~800元占1.65%,在800元以上占0.82%。因此通过消费结构的数据显示,把基本食品消费在800元以上认为消费较高,占比19.55%;把学习消费、形象消费、休闲娱乐消费、购置生活用品消费在200元以上称之为消费较高或不合理消费,分别占比4.12%、28.09%、37.35%、15.94%。统计后,综合这五组数据的平均值为21.01%。由此,可以初步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有21.01%的人在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消费不合理或出现消费主义倾向。(三)消费方式。一是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通过电视购物的学生占1.65%,通过实体店购物占9.05%,通过电线%,说明网购已经成了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的消费方式。二是调查了在消费购物日,例如“双十一”、“京东618”等,高职院校学生是否会消费,发现有66.87%的人表示会购物,有33.13%的人表示不会。通过在评价周围同学的消费方式时,认为有17.9%的同学经常消费,花费大,认为有31.48%的同学偶尔消费,有47.53%的人认为周围同学消费合理,认为3.09%的同学消费节俭。可见,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会受到互联网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在进行消费时有10.49%的学生认为朋友和同学的意见十分重要,64.71%的人认为朋友和同学的建议一般重要,认为不太重要的占15.84%,8.95%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因此朋友和同学的建议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影响。在调查外出就餐时是否存在过度消费时,有4.32%的经常出现过度消费,有51.44%的学生偶尔发生过度消费的情况,只有44.24%的同学从不进行过度消费。三是通过调查显示有71.5%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使用过花呗、京东白条等分期支付软件,其中有14.51%的学生会经常使用,这样很容易引起过度消费,从而导致信贷危机。(四)消费观念。调查数据显示,有75.72%的学生赞成无论何时都应该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但分析结果显示,有49.38%的学生认为周边的同学存在浪费现象,并且在消费的时候,有51.95%的人会制定计划,还有48.05%的人并不会制定计划。在想要消费却没有足够的金钱时,有11.73%选择向父母要,有1.75%选择向同学借钱,63.37%的同学会通过攒钱后购买,使用信用卡、花呗等分期支付的方式的占23.15%。在进行消费之后,有4.42%的学生会出现后悔的情况,消费过后偶尔会后悔的占68.42%,只有27.16%的学生在消费过后不会后悔。因此,虽然高职院校学生认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但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与之并不一致。综上所述,虽然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适度消费占主流,但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消费中也存在消费主义倾向。

  (一)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殊心理。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年纪较小,心理抵抗外部坏境影响的机制较为薄弱,自制力较差,约束能力较低,又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是在没形成合理且科学的消费观念的情况下,极容易受到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一是高职院校学生在高中时期学业十分繁重和休闲时间较少,上大学之后失去父母的监管,突然变得相对自由,一时间容易受到从众心里的影响从而变得迷失和放纵自己。二是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极强的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但分辨能力较弱,平安夜、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对高职院校学生充满着吸引力,产生兴趣想去尝试,商家利用这点来诱导学生进行消费,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三是高职院校学生正是树立自我意识和消费观念的重要时期,在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享乐主义,将高额消费作为炫耀的资本和彰显个性和品味的方式,从而导致盲目消费,甚至通过一些信用贷的软件,产生过度消费,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迷失自我,不利于正确自我意识和消费观念的形成。(二)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财富积累不断地提高,为消费主义思潮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消费方式也逐渐从生存性消费转变向享受性消费发展,随着消费方式的转变,崇尚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念逐渐被淡忘,奢侈消费、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受到了追捧,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比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思潮的侵蚀下,对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容易接受“负债型”消费,使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分期乐等一些系列信用贷软件进行分期付款式消费,学生之间互相攀比,奢侈型消费变成了炫耀的资本,甚至有些学生选择一些不合法校园贷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三)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足。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形成价值观和消费观的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对于消费观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教育,部分思想政治课程并没有联系实际案例,单纯地照本宣科,削减了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使学生对于消费主义思潮的了解较为肤浅,不够深入,因此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健康的校园氛围对于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养成也十分重要,有些校园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使消费主义思潮在校园里面传播,导致校园文化无法正确引导高职学院学生抵抗消费主义思潮。家庭消费教育不足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受到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中有极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生活的压力,很多家长背井离乡打工赚钱,无法留在家中陪伴孩子,从而对孩子产生愧疚,导致家长用金钱进行弥补,无论家庭情况怎样,都会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通过这种溺爱使孩子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家庭中家长的消费方式对于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家长的消费观不科学,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养成错误的消费观念。(四)新媒体的渲染与误导。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5G网络的推广和新媒体的涌现,使内容制作、信息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与快速,消费主义思潮的传播又迎来一个高潮。各类自媒体,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流行文化和方式,推销自己的产品,刺激学生消费,网红利用自己IP的影响力转化为巨大的商业价值,形成各种网红产品引起消费欲望。利用流量明星代言,为品牌加大影响力度,形成粉丝经济,通过流量明星在粉丝中的影响力鼓励粉丝消费。各大购物平台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购物节,如“双十一”、“618”等刺激学生的追求时尚潮流的想法和盲目跟风的心理,从而产生不理性消费。高职院校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消费观念很容易被误导,新媒体宣传的享乐主义,渗透进高职院校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学生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观念。

  (一)加大社会对于正确消费观念的引领。勤俭节约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在经济发达,生活便利的时代,对于艰苦奋斗的认识停留于表面,信念意识淡薄,因此很容易被消费主义思潮趁虚而入,因此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应在全社会进行宣传引导,通过宣传典型人物事例,树立时代楷模,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风尚,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消费观念养成的重要阶段,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灌输是抵御社会主义思潮的重要途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伸和升华,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辨别能力和形成正确消费观念的重要思想武器。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和途径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加深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融入到行为之中,消除消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二)增强高职院校对学生消费观念的教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建立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防止消费主义思潮在校内部传播,不仅要加强消费观念的相关教育,还要加大力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健康的校园文化,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理念。一是学校要进行消费相关知识的教育。学校要开设和消费心理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以讲座和主题班会作为辅助,引导学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增强辨别能力,培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二是学校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学校要组织开展一些与消费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辩论比赛、趣味知识竞赛、论文活动等,丰富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做好消费规划,减少攀比盲从行为。(三)发挥家庭在培育正确消费观念的作用。家庭作为学生的教育的起点,家长在消费观念的教育中起到模范引领的作用,家长应改掉自身不良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通过在家庭中营造合理科学消费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避免进入消费误区,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二是要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在地的物价,适度地给予学生生活费,不能溺爱孩子,杜绝毫无限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防止孩子养成贪图享乐的习惯。三是家长要时常与学校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生的生活动态,出现异常的消费情况时,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做好家校联系。(四)强化新媒体的正面引导。新闻媒体作为传播消费主义思潮的主要途径之一,为防止消费主义思潮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进行约束和监管新闻媒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媒体环境。1.提高媒体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成为媒体人的门坎变得越来越低,随着短视频的流行,每一个人都可以制作并短视频,提高媒体人的综合素质,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2.加强新媒体平台对于作品的内容审核。规范和健全平台内容审核制度才能抵制宣传享乐、奢侈和攀比等有明显消费主义倾向的宣传。3.高职院校可以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在学生中的应用率十分高,因此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理性消费教育,进行舆论引导。

  综上所述,消费主义思潮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应引起各方的重视。社会、高职院校、家庭和新媒体四个方面应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合理和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国已进入了经济迅速提高和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只有更好地应对消费主义思潮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不利影响,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

  [1]党思琦.消费主义思潮对高职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和应对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13:41~42

  [2]李钰.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青年与社会,2020,25:85~86

  [3]卢秋月.消费主义思潮对00后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雒霞丽,陈倩,马双双.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新媒体时代下[J].学理论,2019,3:170~172

  [5]张云.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基于“校园贷”的视角[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3(1):52~55,65

  [6]王军,郎捷.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基于“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2019,6:75~80

  [7]苟鹏飞,张雨婷,周文浩,王逸纯.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状况分析[J].中国商论,2019,5:82~83

  [8]任鹏,丁欣烨.文化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8,4:65~69

  [9]董敏.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与引导策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26:126~127

  媒介即讯息,互联网技术的健硕成长,导引电视行业进入新的发展轨道。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再到网络电视,电视行业始终在摸索与修补,但并未动摇其根本性。4G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使速度和固定的场景不再成为束缚人们的枷锁,传统的电视实践囿于技术与环境的变化而无法适应现实需求,后电视作为一种新的诠释框架应运而生。“后电视”是指基于网络传输的视频信号以及它所承载的内容,它可呈现更多的视听传播形态。①“后电视”具有……注重互动、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②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③“碎片化”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发展阶段过渡的产物。传统的“社会规则”被瓦解,整个社会极具包容性,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电视剧在后电视时代以及碎片化背景下,生产、传播、消费到整个行业都呈现出新面貌。

  (一)电视剧碎片化传播的动因。在传统中国社会,知识的获取呈现出线性垂直性特征,从始至终,整个知识体系完整统一,社会共识也维持一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包容性与多元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社会流动变得频繁。因特网技术的涌入,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超链接技术的兴起,促使原有的线性获取方式不再是社会的主流,纵向与横向并存。并且,注意力可能在任意环节受到吸引与诱惑,不再从一而终,价值观多样化形态显现,从而引发“碎片化”。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基础上具备了为社会创新的潜能。但当这一技术变得普遍,乃至被人们熟视无睹时,变革才真的到来。传统电视时代电视剧的制作、播放与传播权集中于电视台等专业机构,受众只能被动接受。而随着技术降维,时空的二维制限制不再是禁锢其的枷锁,移动化场景化接受信息成为主流,线性接受模式被打破,信息的认知与获取根据受众自身需求被建构。4G、5G技术使得速度与时延不再成为阻碍实践发展的藩篱,再加上通信资费的降低,促使图文乃至视频传播在硬性条件的加持下逐渐拥有市场,并呈现出主流传播的姿态。技术因素促使创新的潜能,即电视剧的碎片化传播最终得以实现。(二)电视剧碎片化传播的价值。互联网技术的更迭,使信息的可见度和可搜索性大大提升。技术在为受众赋权的同时,信息池内的信息总量与质量亦难以得到控制与保障。社会性工具的普及,原有的把关机制不再致效,先出版后过滤成为新的模式。海量信息在信息池内相互博弈,受众的介入为博弈过程增添新变量,每个人为大众提供个人过滤后的信息,从而再次进行二次过滤,以此循环,完成信息的筛选。电视剧产业的勃兴,电视剧数量与日俱增,题材也随之多姿多彩。对于受众来说,切中肯綮的是如何准确快速地探寻到自身心仪的剧目。而对于传播者而言,电视剧收视率的提升则是第一要义。电视剧通过全平台的碎片化传播,吸引受众稀有的注意力资源,在提高剧目曝光率的同时,也潜在提高了受众的触媒率。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的选择蕴含着其对自身信息需求的准确认知。电视剧的碎片化传播,使受众信息的获取与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之间的灵活性增强,满足受众“场景化、移动化”获取信息的需求;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生活节奏,使停下来看剧这一日常娱乐方式成为奢望,茶余饭后,通过电视剧的传播,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社交能力是我们的核心能力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电视剧往往充当“社交货币”的作用,作为谈资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之间流动,在完成社交互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增强归属感。碎片化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语境,重塑了整个传播进程。传受双方角色互换的便利性逐渐提升,媒介使用权下放,传播平台由单一向全平台过渡,传播内容也由宣传性质逐渐转换为分享性质。

  后电视时代的碎片化传播,一方面是指网络视频以短小精悍的方式进行传播,另一方面是指通过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对影视进行传播。④本文重点研究后者。(一)呈现方式的异质性:图文与视频并存。Web2.0时代,分享是其主要特质,产权与产能的扩大加上分享,扩宽了人们对于传统电视剧传播的理解,为碎片化传播注入强大动力。后电视时代电视剧碎片化传播呈现方式分为图文类和视频类。而在图文类中,分为以文为主和以图为主两类。在以文为主的呈现方式中,多用于剧情的整体概述、某个细节的详细阐释以及某个人物的集中探讨。如豆瓣电影公众号通过推文《爆款团队新作,又来一部高分国产剧》,从剧情概述、制作班底以及人物特性等方面向受众推荐电视剧《小欢喜》,激发潜在受众的观剧冲动与热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以文字为主,对受众的集中注意力以及内容的吸引力要求较高。因为在以图为主的呈现方式中,图片由于具有直观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得瞬时收割受众注意力成为可能。在视频类中,视频音画同步,相较于文字,单纯调动受众原始感官,话语编码的专业意涵被削弱。且大多是连续完整的,极少会出现理解断层的结果。互联网技术创造了新的生态系统,在新的生态系统中,传播主体的权力被削弱,传播主体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出版不再是稀有资源,媒体不再掌握机构特权,⑤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UGC、PGC模式不同的创作主体,通过视频创作与分享的方式说服普罗大众。如抖音账号“甜剧剪辑”,致力于将电视剧的精彩部分通过剪辑拼合起来,从而形成适合抖音平台的作品,其粉丝数35.1万,截止到2020年2月20日的90个作品中,68个视频点赞量上万,最高的点赞量达到106.8万。再如,《庆余年》在播出期间,在其官方微博平台将正片的精彩片段与花絮接连播放,将台前幕后选择性地剖开展示给受众,维持受众对该剧的好奇心,从而使其沉浸于其中。(二)观察视角的分散性:分享与创作共生。一部电视剧的故事、人物以及情节的跌宕起伏等元素都会成为受众是否接受甚至喜爱这部电视剧的判断根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社会背景、文化因素以及个人价值观导向的差异同样会导致对电视剧的判断不一。后电视时代,观察视角的分散性进而会造成创作结果的千姿百态。而在社会化工具普及的今天,原本处于传播末端的受众掌握了创作传播的利器,一跃成为文本的再生产者。而这一再生产包括简单的剪辑、拼贴以及鬼畜创作。以电视剧《新世界》官微为例,它跟随电视剧播出节奏,在微博平台及时每集电视剧的精彩片段。而这些片段就是从电视剧中截取下来的,以此来满足暂时无法实时收看完整电视剧的部分受众的追剧需求。而抖音账号“山野剪辑”,在有关《锦衣之下》的短视频分享时,将视角对准男主角陆绎,根据自己的译码原则将已播出剧集中能够完美体现男主角人格魅力的片段进行截取,再进行拼贴,从而获取新的意义。如在“你喜欢什么样的陆绎”短视频中,截取男主角在不同情境下的装束及表情,配以节奏的背景音乐将其拼合,将多面陆绎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理解角度的个性化,导致了观察视角的分散性,社会化工具的加入,为受众的智慧添翼,从而成就基于原文本而焕发新生命的二次创作视频。媒介特性和定位的差异,将契合于此平台的作品与其相匹配,虽媒介呈现出碎片化状态,但均益于受众的沉浸式体验。(三)传播模式的裂变性:“分布式”与“中心化”共存。互联网将原本分散的我们再次部落化,在小世界里,我们通过节点彼此相连。不同的创作主体将作品后,或得益于吸引注意力工具的助推(如热搜),或得益于大数据的精准算法推送,首先会获得一部分受众的关注。而这些受众每个个体都是信息分发的核心,当其对这一作品赞成或产生共情效应时,第二轮分享就开始了。受众会通过转发或直接@想要分享的人进行信息共享,信息被转发的过程中,意见领袖的关注正向增。




上一篇:首页[利澳注册]首页
下一篇:首页·飞鸿娱乐·首页